電子科技大學學院介紹
學院代碼及名稱
學院代碼
|
學院名稱
|
學院代碼
|
學院名稱
|
001
|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012
|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002
|
電子工程學院
|
013
|
外國語學院
|
003
|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
|
016
|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
004
|
物理電子學院
|
017
|
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
|
005
|
光電信息學院
|
018
|
資源與環境學院
|
006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019
|
航空航天學院
|
007
|
自動化工程學院
|
021
|
醫學院
|
008
|
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
022
|
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
|
009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024
|
電子科學技術研究院
|
010
|
數學科學學院
|
026
|
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
011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031
|
基礎與前沿研究院
|
001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于1994年10月由學校批準成立,其前身是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的無線電技術系。學院建立至今,為國家培養出了大批無線電技術、通信與信息工程的優秀人才,成為我國通信與信息技術領域的一支中堅力量。
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6年建校(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初期的有線電設備系,其主體是有線電、電報電話和通信三個專業。1958年在專門化基礎上建立了電視、微波多路通信、電子測量技術專業。自1977年恢復高考和高校秩序正;詠,學校對專業重新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無線電技術系,為人們熟知的老一系。設有無線電技術、廣播電視工程、通信工程、電子測量專業。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通信產業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先進管理經驗,進行大規模的改造,1995年3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由三個系(無線電技術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系)和兩個國家級實驗室(寬帶光纖傳輸與通信系統、戰術通信抗干擾技術)和信息系統研究所組成。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通信技術、通信系統與通信網、各種信息的傳輸、存貯、變換、處理、檢測與可視化等領域。
今天教學和科研已成為通信學院發展的兩個中心,擁有一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纖傳感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通信與信息系統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通信與信息系統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通信與信息系統中的信號處理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一個部級研究所(信息與系統研究所)。學院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樹立了教學科研并重共同發展,以國家、國防建設需求為牽引、為國家輸出一流的通信合格人才為最終目的,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型學院為目標的指導思想,使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成為了電子科技大學最具知名度、最受學生歡迎的學院之一。同時通信工程本科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方向均在全國名列前茅,成為國家重要的通信與信息技術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基地。幾十年來,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上萬名的畢業生,他們活躍在全國各條戰線上,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贊賞。他們中涌現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華為技術公司總裁孫亞芳等杰出校友,以及眾多著名教授、工程技術專家和知名企業家。近年來學院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的教學科研獎若干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20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若干部,對于我國電子科學、信息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指導作用。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世紀的朝陽中,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正伴隨著全球通信與信息技術發展的浪潮,長風破浪,直濟滄海!
002電子工程學院
電子工程學院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學院,由微波工程系、電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集成電路與系統系和電子實驗中心組成。
學院現有教職工300余人,其中 ,“千人計劃”入選者6人,“長江學者”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7人,四川省千人/百人計劃入選者9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16人;高級職稱190余人,博士生導師60余人!坝嬎汶姶艑W及其微波工程應用”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
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在2012年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所屬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三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均設有博士點和碩士點;學院設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兩個博士后流動站。
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電磁場與無線技術、信息對抗技術、電波傳播與天線四個本科專業(按電子信息工程大類招生),擁有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子類)兩個國家級教學基地。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科技競賽中屢獲佳績。
學院擁有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極高頻復雜系統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新型微波探測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微波毫米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學院科研實力雄厚,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八個與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領域。建設有電子信息系統綜合試驗場、大型微波暗室、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在線測試平臺等科研平臺;形成了“軍事電子”、“基礎研究”、和“與企業合作的應用技術研究”三足鼎立的科研格局。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并建有“電子信息工程科學”、“集成電路與集成系統”兩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每年主辦兩次以上的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和緊密的學術合作與交流關系,極大的擴大了學院的學術影響。
建校以來,電子工程學院共培養了18000余名畢業生,他們遍布海內外IT領域,在國防科研戰線,航空航天、電子領域,處處都有學院校友的風采。以衛星導航專家譚述森院士、香港城市大學薛泉教授為代表的知名學者、以“神舟載人飛船”測控系統總工程師席政少將為代表的國防頂尖技術專家、以網易公司創始人丁磊為代表的IT領軍人物等一大批優秀畢業生成為國內外電子信息領域的中堅力量,為我國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003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的前身是電子科技大學建校初期的無線電零件系,2001年11月由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系與信息材料工程學院合并成立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下設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系、信息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應用化學系。2015年電子科技大學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依托現有的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正式成立,是教育部、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和國家外專局等六部委聯合批準成立的全國首批9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之一,也是西南地區唯一一所獲得國家部委支持建設或籌備建設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的高校。
學院秉承“追求卓越,勇創先鋒”,堅持內涵式發展道路,始終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核心任務,發揮學科、科研、大團隊、國際平臺“四駕馬車”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謀劃創新、優勢互補和重點突破;同時,強化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在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全面營造出積極進取、團結一致、有序競爭、人心凝聚、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和諧氛圍。
目前,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1個(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心)1個;國家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學科111引智基地1個(微波材料與器件);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IC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產業化基地1個(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成都產業化基地);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5個(電磁防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多頻譜吸波材料與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材料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功率器件與智能功率集成電路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重點實驗室);3個“211工程”建設的研究機構(電子信息材料及應用基地、新型電力電子器件應用實驗室、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此外,學院還擁有從事教學、研究、開發、設計的電子科大集成電路中心、材料微觀分析中心、納米技術中心等多個專業教學實驗室和研究實驗室。以上研究機構的研究領域覆蓋了當前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的主流方向。
近五年,學院共承擔包括國家 “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創新群體和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防預研、總裝創新和橫向等各類項目共256項,實到科研經費6.8億元;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發表SCI收錄學術期刊論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6本;申請發明專利2500余件,獲授權發明專利449件,其中,美國專利12件。
學院擁有六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八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化學工程與技術、應用化學)及四個本科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和應用化學)。以上學科均具有扎實的基礎和較強的實力,其主流方向具有綜合優勢,并被國內外同行所認可!半娮涌茖W與技術”和“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為國家重點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在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一。
學院以培養“國際化引領型創新人才”為目標,實施“三個互動”的教學方法,貫徹“三個育人”的培養模式,采用“三個鏈接”的培養體系,營造“三個對照”的文化氛圍,F有本科生22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200余人;現有兩個專業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近三年學院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入選國家級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入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學生獲國家級以上獎勵200余人次,省市級188余人次,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基礎知識厚、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
學院目前擁有一支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弼教授領銜的雄厚科研、教學師資力量,其中院士2人,千人計劃教授14人(其中青千7人,外專千人1人),長江學者1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入選者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19人,中國青年科技獎2人,四川省百人計劃4人,四川省千人計劃1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9人。學院教授74人(博士生導師63人),研究員4人,正高級工程師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81人,其中80%教師具有博士學位。
在國際化的核心發展戰略指引下,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穩步發展。學院與國外的50余所大學、科研機構、企業保持著密切友好的聯系,與美國特拉華大學美國特拉華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日本千葉大學、俄羅斯國際金屬材料研究院、澳門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等的相關院系成為姊妹學院,每年有50余名海外知名教授來院開設學術講座。近四年來,學院主辦十余次國際學術會議,每年選派大批教師赴海外訪學進修、合作研究和參加國際會議。INTEL、安捷倫、IR等國際知名公司的資深工程師為我院本科生、研究生開始專業課程,直接參與我院的人才培養。每年200余名在校本科生通過校際交流、自費留學等項目到海外求學,10余名研究生獲得國家、學校的公派留學機會。
004物理電子學院
物理電子學院組建于2001年10月,現設有應用物理系、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真空電子技術系、高能電子學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現代物理研究所和太赫茲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學院現有教職工203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20人,其中擁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劉盛綱教授領銜,由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四川省“百人計劃”、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以及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入選者組成的杰出人才隊伍。
學院在學科設置上形成了理工滲透,協調發展的明顯特色。在“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在一級學科點“電子科學與技術” (國家重點學科)和“物理學”、二級學科點“物理電子學”(國家重點學科)和“無線電物理”等四個學科點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應用物理學”(四川省特色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四川省特色專業)、“真空電子技術”(國家國防特色緊缺專業)和“數理基礎科學”(實驗班)等四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學院現有各類全日制在讀學生2000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700余人。多年來,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院擁有微波電真空器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強輻射重點實驗室、太赫茲科學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太赫茲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基地、激光與毫米波系統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室,擁有國內高校中唯一能進行大功率微波電真空器件的理論研究、計算模擬、制管到測試的系統研制基地。微波電真空器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進入了國家的“拓展提高序列”。學校由此被總裝備部確定為電真空器件研究的“兩廠、兩所、一!敝械囊恍。
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學院在太赫茲技術、微波電真空器件、等離子體電子學、新型受激輻射器件、毫米波理論與技術、計算電磁學及應用、固體光學和熱學、空間光學等研究領域具有明顯的特色優勢,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ITER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和攻關項目以及對外引進等大量高水平科研項目!笆.五”以來,承擔了我國第一個太赫茲技術的“973”項目,獨立承擔國家重大專項1項,多學科參與國家重大專項8項,參與國家支撐計劃2項,參與國際ITER計劃,參與重點型號項目多項,科研項目類型多樣化,在國內已具有較好的影響力;科研總經費超3億元,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0余項,申請和授權專利100余項,發表SCIE檢索收錄論文1000余篇。2003年,劉盛綱院士獲得了毫米波、紅外線領域的國際最高獎K.J.Button獎,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學院還獲批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研制出了國內第一支220GHz太赫茲回旋管、8毫米高功率回旋行波管、3mm回旋振蕩器和8毫米高功率回旋速調管。研制的毫米波接收前端、毫米波高放混頻組件、毫米波開關均己列裝,研制的微波管CAD軟件已成為我國微波管CAD設計的首選軟件。
學院重視校企合作,建有“電子科技大學·美的微波管技術及微波能應用聯合實驗室”、“電子科技大學·云科電子器件工程中心”、“電子科技大學·警用裝備研究聯合實驗室”等6個校企聯合實驗室或工程中心。
學院十分重視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笆.五”以來,舉辦了各類國際學術會議十余次,包括中國-英國/歐洲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學術研討會、首屆IEEE MTT-S(微波理論與技術協會)國際微波研討會、國際微波毫米波技術會議(ICMMT)、第三屆深圳先進科學與技術國際會議、第一屆宇宙基本規律國際會議、中歐太赫茲研討會、第十六屆國際真空電子學會議、第二屆LIBIM國際會議、第五屆深圳先進科學與技術國際會議等國際會議;發起并舉辦了由16位院士、國內眾多科研院所的學者以及企業界人士等參加的中國太赫茲科學技術及應用發展研討會。派出骨干教師出國進修、合作研究、考察訪問達100余人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1000余人次,邀請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及國內相關專家來短期講學、交流200余人次。在讀博士生必須前往海外參加一次頂級國際學術會議,由學校統一資助;另有約25%的博士生能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海外知名大學與研究機構進行聯合培養。
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物理電子學院將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把握機遇,開拓創新,為把學院建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二級學院而努力奮斗!
005光電信息學院
光電信息學院是我校最早設立的院系之一,是國家“985”和“211”工程我校重點建設的單位。學院目前由光電子技術系、光信息科學與顯示工程系以及光電工程中心構成。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已形成了一支以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為學術帶頭人,中青年學術骨干為主的高水平學術隊伍,F有教授近40人,副教授60人,其中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80%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
學院具有高水平的學科平臺,F擁有“電子薄膜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聚合物與微結構傳感器室)、4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光電探測與傳感集成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傳感與信息處理”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顯示科學技術”、“信息光電子技術與器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平臺。通過“985”、“211”工程的建設,學院擁有了光電子材料與器件設計平臺、制備工藝平臺、測試表征平臺,形成了光電薄膜集成器件一體化研究平臺,F有科研、教學實驗室6000平方米,儀器設備價值過億元。
學院科學研究工作,緊跟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要。在光纖通信、激光技術與器件、新型敏感材料及傳感器、信息顯示、光電成像、集成光學、光電子測量、微波聲學、光纖傳感與光信息處理等研究方向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在國內處于前列,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笆濉币詠沓袚蒲腥蝿500余項,科研經費充裕,并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部(。┘壙萍吉剟11項,發表SCI論文530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50余項。學院還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目前擁有肯塔基大學-留學基金委聯合培養博士創新型國際合作項目,并與多倫多大學、布里斯托大學、肯塔基大學、芬蘭Oulu大學、 EASTERN 芬蘭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目前我院擁有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一級學科的碩博學位點,并設有相應的博士后流動站。
光電信息學院在60年的辦學過程中,不斷突破傳統領域,優化專業設置,以科研促進教學,注重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形成了嚴謹的治學風格和積極進取的學術范圍。歷年來,我院培養的人才,以素質全面、專業知識扎實、能力強、后勁足等鮮明特點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贊譽。光電學院將大力倡導“拒絕平庸,追求卓越”的奮斗精神,爭取把學院建設成為光電子信息領域“高新技術的源頭,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
006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學科始建于1956年,以解算裝置專業招收本科生,196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國內最早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也是我校傳統優勢學科。1990年計算機應用技術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是當時西南地區唯一計算機應用博士點,被評為機電部重點學科;1998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獲批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03年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截止當時獲得全部二級學科的博士、碩士授予權;2007年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獲國家重點學科(培育); 2007年揭曉的“CCF中國計算機事業創建50年37件大事”中我院計算機學科有5項入選;2008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入選四川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15年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評全國優秀;2015年獲批國家級重點平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經過“九五” “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目前本學科已形成強有力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具有較強的學科綜合優勢。學科研究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部分研究方向如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網絡安全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共同打造的“ 計算醫學”也成為了國際一流的新興研究方向。2016年5月ESI計算機學科全球排名前0.37%,2016年US News計算機科學全球排名第67位(國內高校位列第9),步入世界一流學科。學院4位學者入選2015年Elsevier中國高被引科學家榜單,其中2位教授分別于2013、2015年入選Thomson Reuters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2015年計算機學科僅4位大陸學者入選)。本學科正處于一個良好的快速發展時期,在學科方向、學術團隊、學科平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本學科現擁有中科院院士1人(雙聘),千人計劃入選者12人(含青年千人),長江特聘教授1人,長江講座教授2人,百千萬工程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擁有下一代互聯網處理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信息與網絡安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學院參與了國家六五至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攻關項目,多次獲得科技攻關成績顯著表彰獎,為國家衛星發射、軍事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近5年主持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973子項、863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高水平國家項目100多項,“面向數字化醫療的醫學圖像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和“分布式計算的平臺與應用”分別獲2011和201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人才培養方面,本學科旨在培養具有堅實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理論,系統的學科領域知識,了解學科發展現狀、趨勢及研究前沿,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能夠運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方法、技術與工具從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創新或系統的設計、開發與管理工作,具有從事本學科和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目前,學科擁有省教學名師3人,國家精品課程3門,2014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多名本科生和碩士生發表高水平論文,進入國際一流大學深造,與卡內基梅隆大學、西北大學、普渡大學、滑鐵盧大學等大學長期合作,每年派送80余名學生赴國外聯合培養與學術交流,每年招收留學生50余人。校友中產生多位著名企業家;多名校友在國內著名高校從事科研工作,近四年中校友榮獲長江學者、國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入選者、入選百千萬人才計劃、自然基金優青入選者等。
結合學科國際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本學科開展了大量創新性研究工作,在基礎理論、工程應用和軍事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近年來,在鞏固原有圖像處理、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統等優勢方向的同時,加大青年學術團隊的培養,拓展了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計算醫學等特色方向。建立了多個研究中心,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007自動化工程學院
自動化工程學院的前身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建校之初成立的電子自動化設備系。1986年,學校重建自動化系,由電子測量與儀器、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自動控制三個專業組成。2001年,以自動化系為主體,與校內相關專業進行整合,改建為自動化工程學院。
目前學院擁有“儀器科學與技術”和“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以及“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2個本科專業。其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屬于國家級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省級品牌專業;自動化專業屬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省級特色專業。學院現有在讀學生2400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生800余人。
學院現有教師140余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72人,博士生導師28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4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1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7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5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四川省“百人計劃”2人,四川省“千人計劃”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優秀教師1人。
長期以來,學院形成了“寬帶時域測試技術及儀器”、“電子系統綜合測試診斷與預測”、“微波毫米波測試技術及遙感”、“現代信號處理與檢測技術”、“新能源系統及控制技術”、“模式識別與機器人”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擁有電子測試技術與儀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對地觀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傳感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在軍用電子測試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依托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組建的“電子科技大學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所”,是總裝備部定點的軍用測試儀器骨干承制單位,十余年來承擔軍事預研和型號任務50多項,在我國武器裝備的維護保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五年來,學院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其中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發表SCI/EI收錄論文600余篇次,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0余項。
學院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堅持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層次人才培養,設立了“雄鷹計劃”、“優秀博士生培育計劃”等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五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萬余名各類畢業生,涌現了以李小文院士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有400余名畢業生在大型企業和研究機構擔任重要職務或做出重大貢獻。近五年,研究生就業率達98%以上,其中70%的畢業生到國有大型企事業、高校、研究所等單位就業。學院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
學院與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Birmingham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以及Agilent, Intel, Motorola,德國PTB,美國NIST等國外著名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簽訂了聯合培養學生、互派留學生、互派訪問學者等協議。近五年,主辦具有影響的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數10余次;邀請150多名海內外學者講學或作學術報告;派出學術骨干出國訪問或參加學術會議70多人次;派出學生到國外公派留學或做文化交流500余名,招收留學生20余名。
008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擁有“機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精密儀器與機械”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精密儀器及機械”、“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等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9個校級研究所。目前學院教職工13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81人,現有國家“千人計劃”2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3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人,“青年拔尖人才計劃”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學術委員會委員”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人,教授22人,博士生導師19人,副教授44人,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歷的專任教師達65%。
在學校學科建設和科研經費的投入下,學院已構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平臺,擁有ANSYS、eMpower、CoventorWare、I-DEAS、Pro/E、Relex、iSIGHT等軟件系統和Dspace、動態信號分析儀、阻抗分析儀、自動探針測試臺、DSP運動控制實驗平臺、振動與控制實驗平臺等硬件系統,為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條件。
學院每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預研、國防科工局技術基礎、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以及國內外著名企業合作研究課題項目50多項,同時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以及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導師年均科研經費逾50萬,每年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錄100余篇,研究生導師中絕大部分具有博士學位和海外學習經歷,治學嚴謹并具備豐富的研究生指導經驗。
我院研究生培養工作注重專業知識、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實際科研課題的鍛煉和系統培養,廣泛涉獵當前國內外科研和技術發展的前沿,在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部分同學還能在國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明專利以及軟件版權登記等成果。我院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強,專業水平高,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和重用,歷年來我院研究生就業供不應求,就業率高達100%,其中90%以上的學生高薪進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著名外企、大型國企、研究所及高等院校,從事產品研發、科研教學與技術管理等工作,如Intel、Autodesk、德爾福、甲骨文(中國)有限公司、聯想國際、聯合汽車電子、中興通訊、海格通信、華為、中電集團、中航集團各研究所、中石油或到美國的知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等。學生就業滿意度很高,事業發展態勢好,多數學生成為單位技術帶頭人和骨干。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通過在我院的學習與研究為職業生涯和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009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前身是原無線電系1980年成立的生物電子學研究室,1986年該研究室并入自動化系更名為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教研室。2001年11月,學校以“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基礎,整合校內相關師資成立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經過多年努力,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目前已經匯集了一支包括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獲得者等為代表的師資隊伍。構筑了能夠從基因、分子、細胞、動物等多層次的研究,能夠從腦機制、腦成像到腦模擬進行神經信息過程分析的現代化研究平臺,能夠進行醫學信息系統開發到多種醫療電子儀器設計的醫學信息研發架構;學院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磁共振影像研究中心(fMRI)、信息醫學研究中心,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杰出青年科學基金、863等重要項目,依托學校在信息科學領域的綜合優勢,以及近三十年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積淀,深耕信息科學與生物及認知科學的交叉領域,形成了以神經信息、生物信息、遺傳信息和醫學信息為特色方向的學科構架,學院目前擁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00年)、博士后流動站(2007年)和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0年)以及生物醫學工程、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四個碩士授權點。學院在國家“985”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生物物理與生物電磁學”和“智能信息處理”2個。ú浚┘壷攸c實驗室,以及“四川省網絡化醫學儀器人才培養基地”。
010數學科學學院
數學科學學院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擁有數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其全部二級學科,即: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與控制論5個二級學科)、“統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數學一級學科為四川省重點一級學科。2013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的數學學科世界兩百強。同時,學院為全國七個國家工科數學課程教學基地之一,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國家教學基地。
在工程碩士方面目前設有“軟件工程(計算機應用)”等專業;在本科生培養方面設有“數學與應用數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四川省特色專業)兩個本科專業,F有本科生近550人,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工程碩士200多人。
學院目前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數值代數與科學計算及在復雜電磁計算中的應用、圖像與視覺計算的模型算法及應用、動力系統與控制、微分/積分方程數值解、偏微分方程與調和分析、概率論與金融數學、隨機模型方法及工程應用、統計學及應用、不確定性數學理論及應用、經濟數學、最優化理論與方法、應用軟件、代數組合等。
學院現有教職工109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52人,博士生導師13人。多人曾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教學名師、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師德標兵、!鞍偃擞媱潯焙退拇ㄊW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等。主持承擔了一批國家和部省科研項目,包括一批國家973計劃課題、四川省科技支撐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校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教育部科研重點項目、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等;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自然科學理論類)等多項信息產業部、教育部和四川省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在國際頂級/一流學術期刊發表了大量論文;在科學出版社等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主持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級教學改革項目,獲得三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具有一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兩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兩門國家精品課程、一門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多門四川省精品課程,多部教材入選“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本科生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多次獲特等獎、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一系列一等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獲多項賽區冠軍并多次進入世界總決賽并獲全球第16名、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獲多項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在曾獲佳績,多位畢業生入選“成電杰出學生”。博士生獲中國計算數學學會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競賽二等獎和優勝獎、美國“百人會英才獎”,多位博士和碩士生的學位論文入選四川省優秀博士論文、四川省優秀碩士論文,一批博士生、碩士生入選四川省優秀畢業研究生。每年都有一批本科畢業生去國外國際名校(如英國牛津大學等)、中科院和國內名校深造。培養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受到大型IT和金融企事業單位、研究院所和其他著名高校的歡迎和贊揚。
011經濟與管理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系1982年建立的管理工程系,是一所年輕、充滿生機活力、特色鮮明的學院。學院具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形成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三個相互融合滲透的一級學科群,擁有一支治學嚴謹的優秀師資隊伍,是莘莘學子孜孜以求的學術殿堂。
——學科與專業
經濟與管理學院設置了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學科與專業,現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企業管理、金融工程4個博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金融工程、應用經濟學、數量經濟學、金融學8個碩士點和MBA、EMBA、IMBA、項目管理、物流工程、金融、軟件工程7個專業學位的碩士授予權。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和數量經濟學是四川省重點學科。
——師資力量
經濟與管理學院擁有一大批優秀的任課教師,為研究生精品化教育提供堅實的師資基礎。學院現有教師109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導師17人,副教授7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到了教師總數的79%,具有海外學習和訪問研究背景的教師占60%。教師中有7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含原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多人獲得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長江學者”稱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近5年來學院承擔了4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獲得了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20項獎項。
012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前身為人文社會科學系,1993年建院,2006年在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基礎上擴展、更名為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以公共管理學科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文科學院。
學院現有公共管理、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國際政治、新聞傳播學、應用心理學5個碩士點及公共管理(MPA)、新聞與傳播(MJC)。其中,公共管理學為一級學科、特色專業,擁有電子科技大學四川省文科綜合實驗中心。在校統招研究生近400人。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為學校、公務員、企業、科研機構等。
學院研究生導師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博導6人,F擁有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四川省學術帶頭人2名,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后備人選7名,四川省教學名師1名,四川省師德標兵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獲得者1名,政府津貼專家2名。
學院科研實力提高迅速。近三年學院完成科研項目350余項。共承擔國家級基金項目16項,省部級課題33項。發表學術論文480篇,其中SCI、SSCI、CSSC、EI和CPCI檢索論文400余篇。出版學術論著40余部。
學院不斷擴大和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俄羅斯、英國、韓國等國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自2005年起,已成功舉辦6屆公共管理國際會議,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專業簡介:
公共管理:200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位權。培養具有較強的管理學理論基礎,深入掌握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等專業基礎知識,深刻理解電子政務的理論及其實務,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的專門人才。能勝任政府部門,社團組織、高等院校、公司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位權。培養具有寬廣的學科基礎和系統的法學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和較高的外語水平,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能勝任與本學科相關的司法機關、政府部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的理論研究、教學工作以及法律實務工作。
國際政治:200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位權,是我國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早設立的國際政治學科碩士點之一。培養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深入掌握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戰略、中國外交等基礎知識,具有較強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專門人才。能勝任高等院校、政府機關、科研機構、外資企業、社會團體的理論研究、教學工作或管理工作。
新聞傳播學: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位權。2011年升為一級學科。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在新聞傳播、網絡傳播、區域和國家形象傳播以及文化產業領域形成了研究特色。旨在培養具有堅實的新聞傳播、網絡傳播、文化產業和媒介經營管理的知識、理論及技能的專門人才,能勝任大眾傳媒機構、宣傳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網絡傳播和文化產業領域的理論研究、教學和實踐工作。
應用心理學: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位權。培養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具有堅實的心理學及其相關學科理論基礎、具備解決心理學實際問題能力的專門人才。畢業生能獨立從事應用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能勝任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服務機構的科研、教學、教育、訓練、咨詢等工作。
公共管理專業學位(MPA):2007年獲得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授位權。旨在為公共部門、政府機關和非營利機構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具備較高的公共管理理論素養以及較強的現代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務管理能力的、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和技術的領導者、管理者及其他公共服務人才,培養適應電子政務、地方政府治理、人力資源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所需的復合型和應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
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MJC):2010年獲得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授位權。旨在為傳媒機構、宣傳機構及網絡傳播領域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現代新聞傳播理念與國際化視野,深入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能夠靈活運用新聞與傳播基本研究方法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高層次、應用型新聞傳播專門人才。
013外國語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前身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外語科,始建于1956年,1984年組建為外語系,2001年11月正式成立外國語學院。學院下設英語系、翻譯系、日語系、法語系、漢語國際教育系、翻譯專業學位(MTI)教育中心、公共外語教學部、多語種教研室8個教學單位;學院現設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翻譯與跨文化研究所、神經語言學研究所、外語教育研究所、語言培訓中心、TOEFL-GRE-雅思考試中心等科研和對外服務機構。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辦學體系完備。學院擁有1個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專業學位碩士點。下設英語文學、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翻譯與跨文化研究、比較文學及海外漢學研究、理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英語、日語)、日本語言文化、認知神經語言學等研究方向。專業學位碩士點招收英語和日語兩個語種的筆譯和口譯方向的碩士生。學院開設英語、日語、法語、翻譯4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136人,其中專任教師116人,教授、副教授6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7人,博士后2人,教育部名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人。學院56%的教師均有在海外名校留學、訪學的經歷。
學院教學科研設施齊全,辦學條件完善。目前,擁有可容納近1000多人的電化教學語音實驗室、多媒體語言實驗室、計算機網絡開放實驗室、數字化外語自主學習中心和外語云計算中心等,音像設備齊全,影視資料豐富;建有學院圖書基藏室、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文獻檢索系統;擁有中、英、日、法等語種書刊2萬多冊。外語語言工具書、各類專業文獻和中外文期刊齊備。這些先進的教學設施為現代化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全院教師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近6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承擔國家社科規劃項目、教育部社科項目、省廳社科規劃項目、校級和各類橫向課題80多項,獲得四川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四川省教育廳哲學社會學科優秀成果獎2、3等獎5項。
學院歷來重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重視師德建設,學風嚴謹,堅持教學與科研同步發展。在人才培養中 “以學生為本,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能力、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院學生參加全國及地方外語大賽頻頻獲獎,每年都有多人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一等獎,多次獲得全國外研杯英語辯論大賽全國二等獎、三等獎等,多次獲得“CCTV 杯”、“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西南特等獎”、“全國二等獎”等,多次獲得全國“中華杯”日語演講比賽二等獎。英、法、日語系與英美及日本知名大學開展學生交換項目。學院與國外許多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友人之間的學術交流頻繁。常年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著名專家、教授來我院短期講學或擔任兼職教授;學院教師有多人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支持,赴國外訪問或進修。
秉承“團結求實,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校訓精神,外國語學院已成為以外語學科為主、發揮電子科技大學工科優勢、注重相關學科互相交叉滲透、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的外語學院。
016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現擁有教育部重點學科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擁有2個二級博士學科授位權,2個一級碩士學科授位權,在校博士生、碩士生近120人,近五年來博士、碩士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行政機關。
學院現有博導7人,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其中博士19人,并擁有首屆全國高校百名“兩課”優秀教師1名,全國模范教師1名,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名,四川省教學名師1名。學院設有五個教研室、一個研究中心和兩個服務于學科建設及教學的實驗室。
學院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學方面曾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997),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和四川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三次,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視頻公開課1門、四川省精品課程1門;承擔40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與重點項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項目;撰寫專著50余部,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學院科研成果獲得四川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8項、三等獎18項。
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點培養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專業基礎知識,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現實問題,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能勝任與本學科相關的教學、研究與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著力培養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與教育對象的特點,把握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現實問題,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的專門人才,能勝任與本學科相關的教學、研究與管理工作。
學院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治學兩個碩士點采取一級學科招生,實施一級學科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以高校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基礎設置五個研究方向,以有效實現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科研與教學的相互促進,該專業著力培養具有堅定信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教學和實踐等方面的人才,政治學專業以學院科研優勢和國家發展需要為依據設置四個研究方向,以有效實現學科建設與服務社會的相互促進,著力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政治學研究、宣傳、教學和實踐等方面的人才。
017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
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11年6月,是電子科技大學為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需要,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拓展新學科而建立的從事電能源科學技術高端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新學院。
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依托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廣域測量與控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集中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光電信息學院和電子工程學院中長期從事電能源領域研究的中堅力量,致力于解決電能源短缺和電能源利用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學院充分發揮交叉學科優勢,在智能電網、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功率電子學、微波輸能等研究方向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省部委的重大科研項目,已逐步形成涉及電能源科學與技術“材料—器件—系統—應用”各環節的高水平科學研究體系,在電力系統廣域測量與控制、太陽能電池、電力電子應用、新能源汽車等相關研究領域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項目資助達100多項,累計申請專利120多項,發表論文200余篇,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已經直接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中。
學院以能源科學與工程為背景,綜合電氣工程、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等相關領域,依托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本科專業,培養基于交叉學科的寬口徑、復合型能源專業人才。
學院擁有多個專業教學實驗平臺及教學實驗室,充分結合學校電子信息領域優勢與能源科學技術的發展需求,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開展工程碩士、軟件工程碩士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電能源科學技術專業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學院擁有一支以“千人計劃”和畢業于哈佛大學、亞利桑那大學等知名大學學者領銜的師資隊伍,專職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師資力量雄厚起點高,在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銳意進取的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將以特色鮮明的電能源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優勢,在國家能源戰略發展中做出重要貢獻。
018資源與環境學院
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于2012年1月,是電子科技大學為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需求而建立的新學院,由國際著名遙感專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教授擔任首任院長。
學院依托電子科技大學龐大的信息科學優勢學科群,確立了以“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資源探測與信息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為核心的學科體系,突出“3S(RS-遙感、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在資源探測、環境監測、國防等方面的應用,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設“環境工程”和“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兩個本科專業,擁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同時在信息與通信工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招收碩士和博士生,并自主設置遙感信息科學與技術二級學科博士點,在讀碩博研究生100余人。
學院發展勢頭強勁,已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擁有環境工程基礎實驗室、數字環保實驗室、空間信息工程實驗室、公共衛生領域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資源環境遙感綜合觀測與處理系統實驗室、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等實驗教學和科技創新平臺。
資源和環境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發展的共同主題,是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之一。以此為契機,年輕的資源與環境學院必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國家培養出基礎理論扎實、專業技能突出、綜合素質優秀的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積極推進我國資源與環境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發展。
019航空航天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空天科學技術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7月,是電子科技大學為拓展航空航天科研領域、建設空天信息新學科、開展多學科融合型高水平科學研究和培養本碩博各層次高素質創新人才組建的研究型學院。
學院現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導航、制導與控制”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導航、制導與控制”、“系統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覆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完整培養體系,并設有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在測控通信與導航控制技術、空天信息科學技術等方向上擁有雄厚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共有教師80余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0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35人,博士生導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者達7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歷者達40%。學院面向國內外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聘請了一批名譽、客座及協議教授,包括院士6人、教授(研究員)30人。多名教師入選國家、省部級人才計劃,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的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4人,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
學院依托學校完整、強勢信息學科群,在導航制導與控制、空天信息科學技術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學技術研究?蒲刑厣I域及成果涉及微波器件與電子測試技術、高溫超導高靈敏微波接收技術、人機耦合技術、寬帶自組織通信網絡技術、聲波定向技術、探測/測控/通信/導航一體化技術、空間光通信技術、復雜系統仿真測試驗證與評估技術等。建院以來,共承擔國家863計劃、973計劃、軍民口重大專項、國防預研/新品/型號、自然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532項,科研經費到款2.54億。 航空航天類項目共341項,占總數的64.3%。建院以來,撰寫專著3部;發表論文文章721篇,其中SCI收錄100篇,EI收錄125篇;申請專利82項,授權40項,包括2項美國專利;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3項。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國際交流,與國際知名大學、企業及國內航天航空重點研究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與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七院、INTEL、美國微芯公司、日本東京電氣通信大學等共建了一批高水平聯合實驗室,其中包括空間通信技術聯合實驗室、導航制導與控制研究中心、臨近空間技術實驗室、精確制導工程中心、機器人遠程控制國際聯合實驗室、智能機電控制聯合實驗室、先進半導體制造與工業工程聯合實驗室、空間運行技術研究中心、變頻節能混合電源系統實驗室等。
航空航天學院主要面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工學以及其他相關理學一級學科下各專業方向,如導航制導與控制、空間信息系統、電子工程、計算機應用、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光學工程、系統工程等,招收優秀推免生及本科畢業生,在空間信息科學技術方向上培養以多學科融合為特色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方式將以國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項目為牽引,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系統總體設計與工程開發能力,為我國航空航天及相關領域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復合型研究人才。
學院現有全日制研究生459人,其中碩士研究生427人,博士研究生29人。
近年來,我院研究生就業率一直保持100%,其中1/3左右進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下屬軍工科研院所工作;約1/2進入Intel、IBM、愛立信、摩托羅拉、朗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華為、百度、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IT企業;部分進入金融、電力等行業相關單位,還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進入高校執教或到國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九州生氣攜風雷,春華秋實譜新篇。今后,航空航天學院將不斷開拓創新,建設成為國內領先開放式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復合型高層次空天信息科技人才的培養搖籃。
021醫學院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現代醫學越來越強調醫學成果的創新突破和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在此大背景下,轉化醫學、醫工結合、信息醫學已經成為醫學學科發展的重要特點。2013年9月29日電子科技大學與四川省人民醫院合作共建醫學院正式簽約,標志著電子科技大學與四川省人民醫院適應現代醫學發展和國家醫療改革要求,探索創新醫學人才培養,進行跨學科醫學研究進入了新的里程碑。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醫學結合在交叉學科領域備受關注,承載著五十余年歷史的電子科技大學是電子信息領域的全國重點大學,電子信息學科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四川省人民醫院是四川省醫學科學研究及臨床技術指導中心,擁有一批以國家臨床重點?坪褪〖夅t學重點學科為代表的優勢學科,擁有包括國家“千人計劃”、省“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在內的高層次人才,是四川省醫療龍頭單位。四川省人民醫院一直堅持臨床、教學、科研齊頭并進,在以臨床服務為主體的情況下致力于科研和教學的全面快速發展。
以信息醫學為切入點,在電子信息、生命科學和醫學等學科領域尋求交叉、滲透和融合,是電子科技大學拓展學科結構,優化學科布局,提升學科層次,探索符合學校實際的多科性發展道路的重大舉措。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將依托電子科技大學的信息科學的優勢和四川省人民醫院的臨床優勢,以信息醫學為切入點,促進信息科技與醫學學科的滲透融合,增強醫學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醫學人才培養基地和醫學科技創新中心。
022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成立于2001年12月,是教育部和國家計委聯合批準成立的全國首批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之一。我院軟件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現擁有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擁有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基地(成都)、IBM大型主機系統教育中心(成都)、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校外實踐基地)等機構。其中,國家軟件人才國際培訓基地(成都)是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聯合批準的全國首批基地之一;IBM大型主機系統教育中心(成都)是全國首批建立的五個中心之一,擁有西南地區唯一一臺IBMe Server Z900大型計算機。
學院擁有一支學歷高、經驗豐富的教學師資隊伍,F有專職教師9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3人,幾十位企業及國外兼職教師。近年來,學院承擔了8項國家級及省部級教學研究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獲各級精品課程20門,出版教材近21部。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7項,橫向科研項目9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90余篇,其中被SCI/EI檢索收錄130多篇,獲得專利及軟件著作權10余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學院建立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配備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目前在校內擁有3500㎡供本科和研究生使用的教學、科研實驗場地。與IBM、長虹、中軟等建立教育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與Intel、德州儀器(TI)、騰訊、百度、青牛軟件、東方通等1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學院結合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創新求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專業知識厚、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素養、擁有國際視野和社會競爭力強的工程型軟件人才。自建院以來,共為國家和地方輸送了5000余名各層次復合型軟件人才。學院設有軟件技術、嵌入式系統、大型主機、網絡安全工程、信息工程、數字動漫等本科生培養方向,有軟件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和在職碩士研究生、軟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目前全日制在校學生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600余人,研究生470余人(含留學生60余人),其中博士80余人,碩士380余人。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的國際化培養。與美國、英國、愛爾蘭、比利時、印度等國的30余所著名高校開展聯合辦學項目,每年選派本科生赴荷蘭、印度、新加坡等國開展實訓,并招收海外留學生來校攻讀學位。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專業知識厚、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拔尖軟件人才。
學院大力支持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建立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設立學生創新基金。學生在海內外高水平科技競賽中成績突出,曾獲“IBM大型主機技術全國應用大賽”最佳作品獎和最佳團隊獎、“2012趨勢科技校園程序設計大賽”中國區冠軍、百度“機器知我心第二季—智能終端創意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唯一最高獎、我院學子所在團隊獲得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世界總決賽金牌等佳績。
學院將發揮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科優勢和區位優勢,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努力把學院辦成滿足社會需求、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復合型、實用型軟件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特色鮮明的國家級示范性軟件學院。
024電子科學技術研究院
電子科學技術研究院(簡稱電科院)成立于2003年,是順應電子科技大學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發展的需要而特別建立的專職科研機構。主要承擔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及工程任務,小批量多品種訂貨生產以及高水平特色人才培養任務。
成立以來,電科院以科研為核心,以學校為依托、面向社會、匯集資源、廣納人才。到2012年8月,科研人員規模發展到百余人。其中,高級職稱23人、博士(含在職博士)26人,兼職教授12人(博導8人),已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工作的生力軍。
電科院凝練了三大技術方向:綜合電子系統技術、高密度集成封裝系統技術、安全信息技術;其研究內容涵蓋了雷達仿真、一體化電子系統、衛星導航技術、空間集成電路設計、LTCC技術、微波毫米波組件、無線傳感網絡及監控、無線音視頻技術和新一代三維顯示技術等多個技術領域,逐步成為了學校學科匯聚、科研協作的平臺?蒲泄ぷ鞑粩喟l展,科研項目逐年增加,近五年來累計承擔了百余項各類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累計上億元。經過幾年的積累,在雷達、預警和探測,導航、監控與定位,微波毫米波器件與組件,T/R組件及其測試系統、LTCC片式電容和濾波器,空間集成電路以及高新工程技改等項目領域取得了一批成果。獲省部級鑒定成果數十項,大部分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屬世界首創;獲省部級獎兩項;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檢索7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共100余項,其中專利授權30項。
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電科院建成了優良的工作學習環境科研實驗條件。擁有國家信息安全中心成都研發中心、綜合電子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省SIP工程技術中心等重要的科研和技術發展平臺;與民航空管公司等多個單位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并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擁有了四川省信產廳“四川省信息系統工程測評中心”、“中國賽寶(四川)實驗室”等資質,全力推動軟件測試業務的開展。
電科院積極探索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以面向工程應用的總體技術人才培養為主,鼓勵在讀研究生全面發展。接收優秀推免研究生進入課題實習,并積極創造條件指導其完成本科畢業設計;對進入課題的研究生按照正式員工、采用靈活激勵機制進行管理;除有學校獎學金外,還特別設立電科院獎學金,獎勵的各個方面做出成績的研究生。
電科院積極創造條件資助研究生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和參加學術會議,每年均有在讀優秀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因材施教,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培養管理制度確保培養質量;通過與科研和生產的無縫連接,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有效提升,近年來多人次獲得ADI設計大賽獎勵。
截止2012年8月,在我院實習和工作的研究生累計超過500名,成為電科院重要科研力量。近年來,畢業研究生主要進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各大工業集團下屬科研院所以及Intel、Marvell、華為、中興、百度等國內外知名IT企業。這些研究生畢業后深受國內同行業相關科研院所和公司的歡迎,年均一次性畢業時就業率超過99%,
我院招收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光學工程等專業碩士生。招收規模逐年擴大,到2012年9月在讀統招研究生已超過300人;培養的碩士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在人才培養方面邁出堅實步伐。
創新成就夢想,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熱忱歡迎有志從事相關專業研究和學習的同學到電科院一展才華!
026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國家在無線與移動通信領域,從事探索性、創新性和重大關鍵性技術的機理、應用基礎、實現和驗證的研究,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開展國際前沿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的重要基地。實驗室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開放式科學技術研究平臺,取得了達到國際先進與國內領先水平的學術與技術成果,為我國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實驗室是電子科技大學的二級行政結構,獨立招收和培養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學院代碼為026。
實驗室現有博士生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57人,在“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二級學科、“電子與通信工程” 學科和“密碼學”學科同時招收和培養研究生。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無線與移動通信系統技術、無線網絡與云技術、擴跳頻與抗干擾通信技術、通信中的信號與大數據處理技術、糾錯編譯碼技術、通信與信息安全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無線通信專用芯片設計技術。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第四與第五代移動通信、60G赫茲與太赫茲通信、超寬帶無線電、無線寬帶接入、自適應擴跳頻、短波與超短波通信、綜合抗干擾通信、無線協同通信、空時頻多維信號處理、通信大數據處理、高速信號處理與實現、編碼與調制聯合設計、高效糾錯碼與網絡編碼、認知無線電與認知網、自組織網、無線專用網絡、傳感器網與物聯網、衛星通信組網、無線定位、密碼與認證及其應用、安全移動通信、移動網與移動云安全、移動網與終端數據安全、無線通信系統級芯片(Soc)設計等。
實驗室的研究生培養方式主體是:在參與國家和企業重大高水平科研項目的背景下,著力培養研究生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及工程實現等方面的獨立工作能力。
實驗室畢業研究生的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絕大部分畢業生進入電子與電信、航空與航天等領域的國家級研究所或管理機構以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華為、中興、騰訊、阿里巴巴、因特爾、阿爾卡特-貝爾等大型企業工作,并逐漸成為我國無線與移動通信領域具有優良聲譽的高素質的復合型研究人才。
031基礎與前沿研究院
成立背景
基礎與前沿研究院(以下簡稱基礎院)成立于 2014年6月,是電子科技大學為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進程,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整體基礎研究水平和學術影響力而特別籌建的“學術特區”。由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王志明教授出任首任執行院長。
研究領域
基礎院以學校優勢學科為支撐,緊密圍繞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物理學等一級學科,涉及電學、力學、熱學、光學、聲學等領域的共性開展基礎理論研究。
核心使命
以信息科學前沿研究為中心,全面引領學;A研究,營造基礎研究氛圍,力爭形成世界領先且具學校特色的量子信息學科。
匯聚一批具有國際學術視野的高層次人才,成為高端學術成果和原始創新能力發源地,在頂級期刊發表高水平成果,全力提升相關學科ESI排名,為實現“雙一流”提供有力支撐。
發展現狀
經過前期建設,基礎院已經匯聚了一支由38名專兼職人員(含在站博士后)組成的研究隊伍,其中有諾貝爾獎名譽教授 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3人、國家外專短期千人專家 2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7 人、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 3人、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2 人、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3人、發達國家院士4人。
在用人機制和考核體系上,采用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PI與博士后組成課題組)和考核評估體系(長周期國際同行學術評估),為大師學者和青年才俊搭建國際化、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和平臺,提供完善的軟硬件保障和自由的學術發展空間。
在自由研究學術的同時,基礎院也倡導師生做“真科研”,能夠“沉下心”做出所在領域具有代表性和原創性的研究,并力爭在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發表相關成果。截至2016年9月,基礎院已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110篇。
國際合作與交流
基礎院高度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定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國際青年論壇和基礎論壇,邀請國(境)內外知名教授學者參加。同時與國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機構,如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美國休斯敦大學等建立密切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基礎院立足于培養國際化、創新型基礎研究人才,僅招收全日制碩/博士;A院和導師團隊設立研究生獎學金獎勵優秀學子,同時設立“理學學科研究生特別獎學金”,獎勵物理學、數學專業一年級博士研究生1.5萬元/人,已獲得一等學業獎學金的一年級碩士研究生1萬元/人;A院每年選派優秀研究生前往歐美著名高;蚩蒲袡C構進行交流或聯合培養,目前已與加拿大INRS大學簽訂協議,雙方互派博士研究生進行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在達到相關畢業要求后,將同時獲取電子科技大學和INRS大學博士學位,為有志于基礎研究的學子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A院提供國際化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每位學子在碩士期間均有機會到國外著名高校交流學習。博士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請考核制”,由基礎院成立博士生招生與培養工作組,對申請者通過綜合評審和面試進行選拔,而無需參加學校統考。
基礎院希冀匯聚海內外從事基礎研究的優秀人才,形成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圍,為提升學校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做出重要貢獻。
招生咨詢
學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建設北路二段4號
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 郵編610054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區西源大道2006號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 郵編611731
研究生招生辦公室:清水河校區主樓B2-419
電話:028-61830152、028-61830153
傳真:028-61830152、028-61830153